一、周朝

1、概况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把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换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衣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有皮、革、丝、麻)。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后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古人对祭奠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衣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商周时代,除了衣裳外,衣饰还包括:在腰部束着的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头上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衣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衣冠衣饰制度就是其中一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2、衣饰进步

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衣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衣饰脱颖而出。年龄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珍贵。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珍贵的用黄金珠玉;外形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美丽手套,无不异常美观。年龄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战国之交,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由于“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天子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分文武、不论尊卑都穿。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衣饰,倍受人们喜爱。在西周、年龄战国时,深衣的用料多为夏布,领、袖、襟等部位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衣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3、学说工具

衣饰在古代除了用作统治工具外,还被用作宏扬学说的工具。最明显的例子是儒家与衣饰的密切关系。孔子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衣冠不正,君子是引以为耻的,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这种把衣饰与礼教同一表达的学说,成了儒教的特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的衣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衣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以古代丧服为例,如父母亲过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就要穿上用粗夏布缝制的丧服,期限三年。丈夫过世,妻子也要服丧三年;反过来,妻子过世,丈夫却只要服丧一年。从穿丧服的时间是非可以看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在穿衣上的体现。在居丧期间又不得穿华丽衣饰,假如是官员则不能穿朝服、公服,同时朝廷会给予假期三年,让他们回荚冬以尽人子之孝。

4、男女衣饰

周朝男服衣饰包括: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仪式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仪式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由于“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周朝女服衣饰包括:

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左旋肉碱怎么样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二、秦汉

1、 概况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衣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亵服,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美丽。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秦汉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2、秦朝

秦同一中国,秦命短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后代影响很大。在秦始皇时代,男性的燕尾服是上衣下裳同为玄色祭服、衣色以黑为最上,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 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于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 百姓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亵服,穿著时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这种穿著习惯到了汉代产生了变化,袍服除了作为亵服,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衣饰;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尚的衣饰。

3、汉朝

汉朝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也有长袍。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分为天子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衣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4、男女衣饰

汉朝男服衣饰包括:

礼服:祭奠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奠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仪式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天子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汉朝的女服衣饰包括: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进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三、魏晋南北朝

1、魏晋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