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物中常能看到着男装的女子。她们穿着圆领袍衫,有的还领口敞开作翻领穿,头上则露出女性的发髻,或裹上幞头。

(武周时期·契苾明墓线刻画)

那么她们的身份是什么?又为何要穿着男装?

一、文献记载

根据文献记载可知,当时给使内廷的宫人常做此种装束,称“裹头内人”。所谓“裹头”,即指裹幞头。

《通鉴》兴元元年条胡三省注:“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

(高宗时期·太宗妃韦氏墓壁画)

如果不着眼于头上裹的,只看身上穿的,则称她们为“袍袴”。因为她们往往穿着的是缺骻袍与长袴。

(高宗时期·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

唐·薛逢《宫词》:“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袍袴宫人”与“裹头内人”,都是执杂役的宫女。其所以着袍袴,显然图的是便捷。而宫廷之外,官宦人家的侍女也有着男装的,亦被唤作“袍袴”。

《朝野佥载》:“周岭南首领陈元先设客,令一袍袴行酒。”

唐传奇《李参军》:一老人“着紫蜀衫,策鸠杖,两袍袴扶侧”(《太平广记》卷四四八引)。

《李陶》:“睡中有人摇之。陶惊起,见一婢袍袴,容色甚美”(《太平广记》卷三三三引)。

二、文物资料

观察唐人墓室的壁画、线刻画、绢画及随葬的陶俑等可知,唐代早期已经有了女性穿男装的现象,至少在高宗朝已非常常见。然而女性穿着男装,不同时期也呈现着不同的特征。

(1)初唐(高宗朝)

直接露出女性发髻或裹幞头、头巾。袍长过膝,不及脚面。穿窄口条纹袴、线鞋;或着长靿靴。腰系革带,有时会在腰间佩戴鞶囊、蹀躞。

(段蕳璧墓(651年);新城长公主墓(663年);太宗妃韦氏墓(666年);房陵大长公主墓(673年))

(2)武周時期至开元初

女着男装样式承自初唐。后期出现大量在领、袖、襟等处饰纹饰的情况。圆领袍内,衣服肩部则如男装一般隐约呈现出半臂的轮廓。

(永泰公主墓(706年);章怀太子墓(706年);韦泂墓(约708年);薛儆墓(721年);金乡县主墓(724年))

(3)开元中至天宝末

女性所穿男装也开始出现加肥加大的趋势,到了后期更是袍长及脚,且鲜见武周时领袖加饰的袍式。内衬半臂更加明显,肩部更加宽阔。腰间系革带,少见蹀躞。

(武惠妃墓(737年);李宪墓(742年);南里王村唐墓(盛唐);敦煌莫45窟(盛唐))

(4)中晚唐

这时期墓葬所见女着男装资料甚少。敦煌资料中,男装女性亦不再裹幞头、穿靴,腰带以织带束系而非革带。

(安阳唐墓(829年);敦煌莫高窟159窟、231窟、468窟(中唐))

(敦煌莫高窟12、17、156窟(晚唐))

三、总论

着男装并非唐代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审美追求的主流。女性穿男装主要原因,应该是男装比较便捷,方便劳动、侍奉。

在文献记载中,如太平公主着男装事,尚令高宗感到惊奇;而所谓盛唐“士人之妻”着男装,则或许与女性地位提高,女子能够参与男子的游乐活动有关。

《新唐书 • 卷三十四 • 志第二十四•五行一》:“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以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

《中华古今注》:“(开元、天宝年间)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天宝初……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领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安史之乱)亦。”

唐墓的壁画和线刻画中的女子,基本都是着裙衫者居前;而着男装的“袍袴”手捧器物随从于后、侍奉在侧,往往属于身分较低的侍女。

终唐一代,可以说男装是唐代侍女必不可少的装束,但亦逐渐演变,且整体一直有所区别于真正的男性服装;而上层女性所追求的,则仍旧是帔服鲜明、髻簇珠翠的女装形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