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服的概念、问题和路线

这是一篇投稿……

来自笔者:

本文仅从我手中现有的资料进行探讨。

自民间在2003年发起“汉服运动”以来,对汉服的保守还是发展一直都在争吵之中。因为缺乏学术界的相关指导,这些争论演变成了不同派别的骂架。自此,汉服也开始逐渐脱离人民群众从而滑入了二次元文化的深渊之中,使得群众对汉服的印象从民族服饰变成了年轻人的个性文化。

在此,我将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和“汉服”进行探讨,其中会运用到古典舞和妆容等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在汉服形制的划分方面,笔者根据自身的习惯,将衣裳袴都划入了上衣下裳制。

目录

第一章 我国的古代服饰、传统服饰和汉服

第二章 汉服遇到的困境

第三章 汉服的未来

第一章

我国的古代服饰、传统服饰和汉服

我国将1840年之前的历史称之为古代史①,而中国的古代服饰史则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划分的②③,故而将1912年之前在当今国土范围内的服饰统称为中国古代服饰(图1-1-1),其中包括因为各种原因而流亡在海外的服饰文物。

虽然古代的资讯、运输和设施等远没有当今发达,但世界各地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一直在进行,我国的“丝绸之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虽然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摩擦和碰撞,但我国的先民并不忌讳吸收外来文化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丰富了我国的古代服饰和其他艺术的审美多样性。

1-1-1

中国古代服装史

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更多的是梳理服饰历史的脉络,窥探曾经的美丽服务于今人,也就是立足于过去放眼未来。就像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楚燕老师曾在《国家宝藏》中说道:

我们为何花这样多的时间跟精力去复原这些,并不是说以后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要穿成这样,而是我们要用这样的一个笨功夫,一点一点地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挖掘跟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味。在这个过程中,找回属于我们中国的审美精神。

而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传统服饰”,二是“传统”服饰。

“传统服饰”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服饰,不管在过去的交流和融合中是否为被动,只要是流传在各个地区具有文化特色的服饰,包括兄弟民族的服饰都可以称之为我国的“传统服饰”。这种概念在周星教授的《百年衣装》中被称为民俗服装,也就是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民俗文化传统均密切相关的民间服装,例如贵州屯堡人的“凤阳汉装”④。

“传统”服饰是当今国人从过去的审美中,总结并归纳出符合当代社会的特色服饰,她抛却了地区和民族身份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又新颖的服饰文化,比旗袍、唐装和新唐装等服饰在国内外的流行。也就是周星教授在《百年衣装》中介绍的民族服饰,它的着装环境通常是多民族的族际社会,包括国际社会中,能够作为民族识别或归属、认同之标识或符号的服装⑤。

汉服也是我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在上述两种语境中比较偏向于第二种,只是跟旗袍等传统服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是当代中国的汉族青年在某种环境下的民族服饰缺失之时,以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作为中国古代服饰选择的末点,从这个末点之前的服饰进行归纳总结并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服饰作为汉服。但她不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复原和照搬,而是遵循了复兴者总结出来的三大特性:民族性、传承性和主流性⑥。

汉服在千禧年重新开始的伊始,就被确定为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是恢复华夏人文风貌和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⑦。她抛却了中国古代服饰中具有的封建阶级性,是在三大特性的基础上对古代服饰进行的创新设计,故而形成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民族服饰之一。

但因为我国的古代服饰是属于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对汉服的穿着和使用不应该存在学历、地区和民族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又因为部分人士经常在国际舆论环境中使用汉服来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所以汉服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传统服饰都是适用的。而且国家有全面恢复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再加上我国的古代服饰在国外也有传承和发展的体系,所以汉服很适合成为对外文化宣传时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

鉴于汉服是脱胎于中国的古代服饰,跟传统服饰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广大群众分不清三者之间的区别,所以笔者做了一个思维导图进行直观表达。(图1-1-2)

图1-1-2 中国的古代服饰、传统服饰、汉服与当代服饰的关系

①朱绍侯、齐 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②李 敏、张竞琼:《中国服装史》

③黄能福、陈娟娟、黄鋼:《中华服饰七千年》

④周星:《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与汉服运动》

⑤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截取自《百年衣装》

⑥柳梨花开:“关于汉服”,发表于知乎专栏

⑦溪山琴况:《溪山琴况文集》

第二章

汉服遇到的困境

汉服虽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但很多意义都是民间人士赋予的,所以在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有了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汉服汲取的营养来源于中国古代服饰,所以在学术界的指导缺失的情况下,汉服的理论和实践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比如:汉服与考据的关系,汉服的朝代论等等问题。

一、考据应服务于汉服

从第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汉服虽然对服饰的考据有一定的依赖,但绝不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复制和粘贴。

即便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本身,学者们也没有局限在出土服饰本身,就如北京服装学院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团队在《粉黛罗琦》中写道: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如果只是从形制到形制,将无法深入进行下去。倘若只关注服饰领域的知识,同样难以产生前瞻性的成果。只有采用前沿的研究方法,纳入多学科的视野考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图2-1-1)

图2-1-1 跨学科的不完全统计

况且,古代服饰的梳理工作在多年前已经完毕,只是我国并没有出土过相对完整的朝代衣冠体系之文物,再加上从发掘到出报告的时间太过漫长,所以不能用各个朝代的服饰标准来要求汉服。再加上考据是多个学科之间的研究和合作,遵循的是“二重证据法”或者“多重证据法”,对服饰名称的解释也有各自的理解和标注,所以对汉服名称的使用也应该同汉服本身一样:归纳——总结——选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衫的解释,衫在今天解释是:单层衣或者泛指衣服,在汉服里采用了单层衣的解释。但是古代的衫还有更多的意思,比如去其“袪”(袖口)之袍①,比如无袖之单衣②,比如无“袪”之单衣(如图2-1-2)③。

图2-1-2 襦和衫在袖上的区别

而“衫”在秦汉三国两晋的简牍中,有襌衫、複衫、裌衫、裹衫等,材质以練、布居多④。

例:【裹衫】【複衫】【裌衫】

故白練長裙二。故白練裹衫二领。故白練複兩當一要。故白練裌兩當一要。故白練複袴一要。故白練複帬一要。故白練裌帬一要。故白練襦一领。故白練複衫一领。故白練裌衫一领。故黃麻複袍一领。故黃麻單衣一领。故白練複牟一枚。故一□□枚(南昌東湖區永外正街1號晉墓簡牘吳應衣物疏6壹)

複衫是以数层布帛制作而成的衫,不同于单层之衫。⑤《梁书•诸夷》:“呼帽曰冠,襦曰複衫,袴曰褌。”《广雅•释器》:“複襂謂之裀”。王念孙疏证:“此说文所谓重衣也。襂与衫同。”即今之夹衣。论文作者猜测:所谓複衫是以“複”的形式制成“衫”的形制,即有表里、内絮丝绵的短衣“衫”。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衫的解释不尽相同,所以在使用名词时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大部分学者将衫归纳在上衣下裳制的衣之中,而襦裙在中国服装史中被称之为上衣下裳,所以襦裙和衫之间可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图2-1-3)。

图2-1-3 汉服的形制及衫的分类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②黄能福、陈娟娟、黄鋼:《中华服饰七千年》

③陈芳、蒋玉秋、张玉安等著:《粉黛罗琦》

④⑤彭琴华:“秦漢三国两晉簡牘所見服飾詞匯釋”

⑥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二、抛弃汉服的朝代论

汉服的朝代论问题会变得如此严峻,除了复兴者放弃宣传走日常路线之外,还有“出土衣服即为汉服论”(包括传世文物)的成功输出(图2-2-1)。这种论调借助网络的高效传播性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子,同时隔绝了汉服与国人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天然关系。

图2-2-1 汉服宣传的不同观点

这种圈子跟娱乐圈的饭圈文化有类似的地方,最典型的表现是低龄化且具有排他性和攻击性。而持有该观点的部分人喜欢在网络上四处掐架,对有不同观点的汉服宣传者进行过嘲讽和攻击,或者以高姿态将提出异议的普通人称为“黄泉路人”,甚至会在现实世界里对不符合其定义的汉服进行诋毁和批判,使得群众对汉服及复兴者是嗤之以鼻甚至是排斥。

但汉服的定义是汉族的民族服饰,所以群众有权对汉服提出整改意见,也有权选择汉服在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个过程应该是学者、复兴者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妥协,所以不能让汉服脱离了群众在各自的圈子里自娱自乐。(图2-2-2)

图2-2-2 不同群体的相互妥协

汉服虽然脱胎于中国的古代服饰,但是遵循了汉服复兴者总结的三大特性,因为她不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复原以及照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