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麻,在古代是大众社会的第一选择,也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一种文明,更是一种精神的代表 。其作为华夏文明的传统服饰,几乎贯穿了几千年的人类发展进程,涵盖了佛、道、儒三大文明系统。

《纺车图》:描绘民间乡村村妇纺织的场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棉麻等布衣其作用不再单纯是御寒,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布衣文化”,其穿着人士也不单纯是平民百姓,而融入了庶士,甚至卿相豪族,所谓的“布衣”在指人的穿着的同时,又用以指人的身份,即身处下层的平民。

到了唐代,布衣几乎成为未仕的士人的代名词,即所谓的布衣之士。布衣之士不同于普通的平民,是平民中的读书人。他们虽身处贫贱,却以通经籍、明道义而自高,并且形成了士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的现象:布衣精神——安贫乐道的士人气节,即不以贫贱为耻、乐道安贫、寂寞以守志的情操。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合流,不再以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以内在的精神为本质。这种思想落实到艺术中,便是对外在的雕饰美、动势美的否定和对内在精神美、静态美的肯定。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重意境等艺术原则落实到绘画、书法以及其他艺术上,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通常被受宠的象征富贵的华丽服饰随着对形式化、程式化、装饰化的则退到附属的地位。

转而追求一种朴素的佛的境界和神秘的宗教气氛,主体形象是神化了的人和世俗化的供养人等自然形态的形象。在意象上是由丝绸、绚丽转至自然平淡的追求,由五彩缤纷的动的气势,转为静的意味。

在这个时期,士大夫以及文人隐士是棉麻服饰的主要传播者和青睐者。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分裂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很多文人不暗世事变幻,纷纷隐逸山野,寄情山水,修仙学道养生。如唐代传世绘画作品《高逸图》,之中描绘了晋带的高士人物,其身穿直领袍衫,用带子结扣的披子,戴乌纱卷云帽,或菱角巾,手持尾,坐于豹皮垫褥之上。

《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修静“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褐,作“袍”解。由此可见,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服装,大多与当时的高士隐逸所着服装相似,正是魏晋时期的隐逸士人的服饰为以后的道教服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后道教所规定的道教道袍、冠巾、簪子等就是以这一时期为原型的。

中国传统棉麻服饰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古代文人隐士的心理状态以及佛、道等文化的审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服饰形制,显现着“清其意而洁其身”之意。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内在精神。也记录着古代文人着衣的风尚精神,畅写着他们淡泊清高的美德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节。

当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更迭,棉麻服装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迁,发展到现代,更是融入了许多外来的形式,但总得来说还是基本保留了中华传统服饰的形制特点。而人们对科学养生的重视,使得【布衣精神,棉麻之道】也伴随着养生饮食,养生锻炼等等一样,重回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布衣精神,棉麻之道】的回归,也正诠释着复古和时尚的碰撞。当走在大街或是人群中,有一抹素衣衫裙,你会不会觉得眼前一亮呢?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 等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坚守真理,平等,自由的矿大。深受儒,道,墨家思想的影响,重诺千斤,乐解济贫。今天,性感,高贵,奢侈的服装多多少少有些泛俗,而这种大方,素净,环保的棉麻衣服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采,更受人们的青睐。

来源:面料在现 微信号:hzjl105442788

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