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记者韩靖) 4月27日,在位于北京顺义区的楚和听香服装设计制作基地,80后汉服设计师朱珠正在手绘设计图,窗外的风景和室内华美的汉服元素融为一体,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里如世外桃源般的创作环境,也契合了汉服设计制作的心境。”朱珠对记者说。

朱珠正在手绘设计图(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朱珠从小就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配饰,她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被电视剧里的古装吸引,于是她用有限的材料做成复杂的发簪头饰和小伙伴一起佩戴玩耍。朱珠说,“上大学时基本上都是现代时装课程,也没有想到以后会接触汉服设计。”

朱珠正在手绘设计图(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朱珠和汉服的缘分还要从2012年说起,当时她在老师楚艳的带领下,参与设计制作了一场明代传统服饰秀,那是他们第一次将汉服搬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朱珠说:“当时的反响超出预期,在这场服装秀上,两个小朋友穿汉服走秀的图片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了公众对汉服的关注。”从那以后,朱珠便开始从事传统服饰的设计制作工作。

阿斯塔纳人俑服饰复原作品(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历代传统服饰复原是朱珠的工作内容之一。在工作室里,陈列着楚艳老师带领大家制作的敦煌壁画供养人和阿斯塔纳人俑服饰复原作品,华丽的配色和精美的做工传达出当时高超的染色、纺织、刺绣等技艺。“复原的难度在于现有可借鉴的实物信息少,需要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涉及历史、文学、生物等内容。壁画、雕塑、木俑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珠和同事在整理传统元素创新服饰(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朱珠向记者介绍自己设计的配饰(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历代传统服饰复原是艺术重组再现的过程,材质、颜色、纹样、款式是重要决定因素,每一步,设计师都要仔细研究并采用传统技艺呈现出来。

朱珠和同事在挑选服饰(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红花染是古代服装制作的传统工艺,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生动地描述了红花染色的艳丽效果,但是古人的红花染技术却没有流传下来,传统红花染也成了朱珠心中最向往的颜色。

朱珠和同事试穿服装(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用于提炼色彩的植物染料(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为了最接近呈现古人的红花染技术,朱珠开始到处查资料研究方法。红花中有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这门技术的关键是要把黄色分离出来,从而提炼出红色。于是她将红花浸湿,用纱布将其包住尝试挤压出黄色素,连续几天的不断尝试让她手指酸到没有力气,漂亮的红色依然没有提炼出来。

朱珠正在车间和同事调整版型(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朱珠正在车间和同事查看白胚样衣(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正在她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楚艳为她引荐了一位老师,经过请教和学习,朱珠找到了诀窍,她和小伙伴们终于提炼出最接近唐代的红色。

2015年“觉色”服装秀(受访者供图)

在楚和听香2015年的“觉色”服装秀上,其中一款唐代襦裙用到了朱珠的红花染惊艳了全场。当模特穿着红花染工艺的服饰走上T台的时候,朱珠热泪盈眶,“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么美的颜色重现,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汉服设计师朱珠(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近年来,汉服正在年轻群体中流行,“汉服热”“汉服潮”也成为当下的新时尚。朱珠说:“10年前,汉服还没有像现在接受度这么高,那时有人穿汉服出行,甚至会被当成’奇装异服’。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年轻人平时就穿汉服,这也体现了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自信。”

图文来自:央广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